夜幕,再一次无声地降临。
这一次,它带来的不再是等待审判的恐惧,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关于生存的考问。
黎明时分,当第一缕阳光刺破薄雾,照亮推土机撤离后留下的狼藉时,胜利的短暂喜悦迅速被一种更尖锐的现实刺痛。
王强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后生,在村委会的院子里清点着他们仅剩的“弹药”。
结果令人心凉。
二十七根半蜡烛,其中几根还是从祠堂供桌上“请”下来的,带着一股陈年的香灰味。
煤油缸里,用竹竿探下去,只沾湿了不到一寸的底油。
前夜分发下去的手电筒,电池已在彻夜的守望中耗尽了最后的电量。
“这咋办?光靠这点东西,撑不过三天。”一个年轻人愁眉苦脸地蹲在地上,用手指在泥地里画着圈。
“去镇上买啊!”有人提议。
话音未落,刚从镇上开完会回来的村会计就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脸色比天上的阴云还重:“别想了。县里刚下的口头禁令,所有乡镇供销社、小卖部,暂停供应蜡烛、煤油、干电池这类‘非必要照明用品’。说是要……统一管理,防止火灾隐患。”
“狗屁的火灾隐患!”王强把手里的半截蜡烛狠狠捏成一团蜡泥,冷笑一声,“这是釜底抽薪,想把我们活活耗死在黑地里!”
院子里瞬间死寂,刚刚燃起的希望火苗,仿佛被这盆冷水浇得只剩一缕青烟。
王强赤红着双眼扫视了一圈众人脸上的颓丧,猛地一咬牙,转身大步流星地朝自家老屋走去。
片刻之后,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他扛着两只满是灰尘的陶坛,踉踉跄跄地从幽暗的仓房里钻了出来,身后还跟着他老娘焦急的呼喊。
“强子,那可是给你娶媳妇点长明灯用的!你疯了!”
“砰”的两声闷响,王强将两坛东西重重地墩在院子中央,抹了一把脸上的汗和灰,声音嘶哑却洪亮:“我爹走的时候留下这三坛豆油,说等我娶媳妇那天,点上七天七夜的长明灯,让他老人家在那头也能看着。现在……媳妇没影儿,祖宗的魂还在天上看着呢!先借给祖宗们照个亮!”
他撬开其中一坛的泥封,一股浓郁而纯粹的豆油香气瞬间在微凉的空气中弥漫开来。
那不是工业产品的气味,而是土地、阳光和汗水混合发酵后的味道。
消息像一阵风,刮遍了梨树村的每个角落。
沉寂的村庄仿佛被这一坛豆油激活了。
不到半小时,村委会的院子就变成了物资捐赠现场。
李家婶子抱来了她陪嫁时带来的一罐桐油,至今没舍得用;张家老汉颤颤巍巍地递过来一包用油纸裹着的棉线,说是他拆了给自己准备好的寿材边角料捻成的,做灯芯最是耐烧;更有甚者,几个孩子跑去祠堂,用小刀片小心翼翼地将香炉和烛台上积攒了不知多少年的陈年蜡泪刮下来,捧在手里,汇集到一口大锅里,准备重炼。
当夜幕再次降临时,打谷场中央,第一盏用粗陶碗盛着豆油、插着棉线灯芯的土制油灯,被村里最年长的九十岁高龄的太爷,用一根火柴颤巍抖抖地划亮。
“噗”的一声轻响,火苗先是怯生生地一缩,随即猛地向上窜起,像一颗被唤醒的心脏,在所有人的瞳孔里,投下了一片温暖而坚定的光。
那光芒,远不如电灯明亮,却比电灯更滚烫。
李娟没有去打谷场。
她坐在临时工作室的窗前,看着院子里几个孩子正玩着一个奇怪的游戏。
他们把几个空玻璃瓶装满昨夜雨后积下的夜露,小心翼翼地摆在窗台上,让月光照进去。
一个女孩煞有介事地对另一个说:“我奶奶说的,把月光晒干了存起来,天黑了就不怕了。”
童言无忌,却让李娟心头猛地一震。
她想起陈景明曾站在妹妹的坟前,对着那束野麦花说,它比陆家嘴所有的霓虹灯加起来都亮。
一种前所未有的明悟击中了她。
她猛地拉开抽屉,铺开稿纸,笔尖在纸上飞速划过,仿佛有神启。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一篇名为《关于建立乡土记忆能源库的建议》的文稿已经完成。
她在文中附上了村民捐出传家油、寿材捻线的清单,以及孩子们那些写满心愿的卡片影印件,最后写道:“我们并非要对抗现代文明的电网,我们只是想提醒这个世界:有一种光,它不在国家电网的输送序列里,它储存在人心最深处的记忆里。它就是我们的能源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她将这份文档加密,托小陆想办法,传给了一位在省文化厅工作、对乡土文化颇有研究的旧识。
小陆没有辜负这份嘱托。
趁着午后卫星信号短暂恢复的半小时窗口期,她不仅发出了邮件,还做了一件更冒险的事。
她将一段用手机录下的音频,上传到了母校的校友论坛。
音频很短,只有三十秒,杂音很大。
标题是:“你们总问我,毕业后留在农村,什么叫乡愁?今天我告诉你。”
点开音频,没有配乐,只有上百个村民围着一根受潮的断芯蜡烛,此起彼伏的、压低了嗓子的声音。
“再吹一口气……”
“换我来,我肺活量大!”
“慢点,别把火星吹灭了……”
“快了,快了……亮了!亮了!”